在近日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發(fā)布《中國法治政府評估報告2013》中,廣州市榮獲總分第一名。這個結果,是有數(shù)據支撐的。
昨日召開的廣州市法制辦媒體通氣會稱,截至2013年12月,廣州市各級政府機關共主動公開政府信息537655條,提供各種政策業(yè)務咨詢9227863人次。全市共受理依申請公開案件8768宗,其中已答復8624宗,正在辦理144宗,涉及信息公開的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分別是614宗和102宗。
公開范圍:大幅拓展公開內容
去年廣州市全面公布了市委年度202項重點工作的項目名稱、牽頭單位及其各個季度的工作進展,并全過程公開10件民生實事的推進落實情況。
在全面清理和規(guī)范行政權力的基礎上,及時公開政府系統(tǒng)行政職權事項目錄和所有行政職權事項信息。全面及時公布廣州市工程建設領域項目信息。
統(tǒng)籌部署和推進財政預決算、“三公”經費和行政經費、保障性住房、食品安全、環(huán)境保護、征地拆遷、招投標、價格和收費等國務院明文要求的重點領域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在廣州市政府門戶網站上設置“八大重點領域”政府信息公開專欄,集中公開重點領域信息。定期公開年度市政府重點工作落實情況。
公開渠道:首創(chuàng)發(fā)布會網友互動機制
2013年廣州市加強了“中國廣州”政府門戶網站的建設,開發(fā)建設了廣州市政府信息公開意見箱,加強了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和渠道建設,市屬部門紛紛活躍于網站和微博、微信,其中“廉潔”廣州微信公眾平臺被中山大學和騰訊網評為2013年“廣東十大最具影響力政務微信”。
2013年7月,廣州市政府常務會議新聞發(fā)布會在全國首創(chuàng)網絡直播和網友互動機制。
監(jiān)督檢查:曝光公款送禮等問題111個
從2013年開始,將兩年一度的全市政務公開考評納入每年一度的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暨廉潔廣州建設檢查考核中,作為對黨政領導班子總體評價和領導干部業(yè)績評定、獎勵懲處、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
探索運用“曝光臺”、“回訪臺”和“排行榜”三大載體,辦好政風行風熱線,認真開展政風行風評議。2013年廣州市共曝光公款送禮、公車私用、會風等方面問題111個;確認庸懶散奢等問題2788個,已落實整改2786個,整改率99.9%。
城市治理:率先創(chuàng)立公眾咨詢委員會制度
廣州市政府通過先行先試的同德圍地區(qū)綜合整治改造模式,探索出了可復制的“同德圍模式”。
2013年3月起,市政府開始試行重大民生決策公眾意見征詢委員會制度,先后成立了城市廢棄物處理公眾咨詢監(jiān)督委員會、越秀區(qū)東濠涌綜合整治工程公眾咨詢監(jiān)督委員會、金沙洲地區(qū)建設公眾咨詢監(jiān)督委員會會、市社會醫(yī)療保險公眾監(jiān)督專業(yè)委員會、市重大城建項目公眾咨詢監(jiān)督委員會、市慈善組織監(jiān)督委員會、市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廣州市參加升學考試工作公眾意見征詢委員會。
齊曬“三公”:財政信息公開屢開先河
2013年,廣州市政府66個部門和直屬機構,另有13個民主黨派和人民團體公開了2013年部門預算;市本級66個部門公開了2012年部門決算,98個部門公開了2012年“三公”經費決算。
決算公開實現(xiàn)了三個新突破。在“三公”公開范圍上實現(xiàn)全口徑公開。市政府部門、直屬機構,及市委各部委辦局、市人大、政協(xié)、中級人民法院、檢察院、民主黨派、工商聯(lián)、人民團體均公開“三公”經費決算,此舉再次開創(chuàng)全國先河。
決算內容更加詳實,首次增加了部門行政經費支出及財政資金使用績效說明。
決算公開范本實現(xiàn)市、區(qū)(縣級市)、街(鎮(zhèn))統(tǒng)一。2013年全市12個區(qū)(縣級市)以及164個街(鎮(zhèn))全部公開了“三公”經費決算信息,成為全國首個實現(xiàn)三級政府“三公”經費全面公開的城市。
在清華大學2013年7月發(fā)布的《2013年中國市級政府財政透明度研究報告》中,廣州市在全國城市中排名第3。
政務中心:累計辦結1193837件
2013年,廣州市積極推動商事登記改革,建成全國第一個與網上辦事大廳緊密結合的具有管理和公示功能的信息平臺。
據統(tǒng)計,廣州市政務服務中心進駐43個市直部門,對外提供567個審批事項及221個社會服務事項服務,2013年累計辦結1193837件;廣州市網上辦事大廳2013年累計在線受理數(shù)為5089886件,累計辦結數(shù)為4198085件。
今年從七方面推進政務公開
1、推進政府信息的采集、制作和系統(tǒng)化管理。
2、規(guī)范和深化政府信息主動公開。
3、進一步完善公開平臺和互動渠道建設。
4、加強社會輿情研判,回應社會關切。
5、依法依規(guī)做好依申請公開工作。
6、加強跨部門政府信息整合,提高政府服務水平。
7、加強制度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