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信息通信技術和互聯(lián)網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信息技術成為影響政府體制變革的基本變量,國際電子政府實踐出現連接性治理的最新趨向。本文一方面從實踐層面介紹了北美、亞洲、歐洲等地區(qū)連接性治理的最新動態(tài),另一方面從理論層面,在整體性治理框架的分析比較基礎上,從治理理念、參與主體、組織架構和工具手段方面剖析了連接性治理的深層涵義。進而結合中國電子政府進程和政府改革實際,指出了國際上的連接性治理實踐對我國電子政府發(fā)展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政府治理;連接性治理;整體性治理;電子治理;電子政府;電子政務

  一、引言

  信息通信技術和互聯(lián)網技術繼續(xù)迅猛發(fā)展,為政府治理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在Web2.0、移動技術以及云計算等新興信息通信技術的興起和推動下,世界各國涌現出許多電子政府創(chuàng)新應用,不斷推動電子政府的發(fā)展。各國政府越來越重視利用先進信息通信技術提高政府運作的效率效能,并進一步改革政府組織架構、運行機制和治理能力,信息技術已成為影響政府形態(tài)變革的重要變量。然而,“如果不能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提供的技術支持對傳統(tǒng)政府組織形態(tài)和運作模式進行變革,‘電子化化政府’只是‘電子化科層政府’而已?!盵1]

  近年來,在多個國際電子政府評估報告及許多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的電子政府戰(zhàn)略中,傳統(tǒng)的“電子政府”的理念開始向“電子治理”的新目標邁進。電子治理這一理念突破了應用信息通信技術促進政府內部轉型的電子政府的傳統(tǒng)概念,而更注重運用信息通信技術來改變政府與公民、企業(yè)及其他部門之間的關系,在注重通過信息化手段提升行政效率效能的傳統(tǒng)目標之外,更強調通過信息通信技術實現公共服務創(chuàng)新,擴大公共服務的社會包容面,并推動公民政治參與,加強社會各個層面的整合與連接。這其中,連接性治理(ConnectedGovernance)這一理念(或相似概念)開始出現,成為國際電子政府發(fā)展的一個重要趨勢[2]。連接性治理展現了下一步政府治理發(fā)展的圖景,延展了傳統(tǒng)的政府網絡特征,將各類公共部門、私有部門和非政府部門作為網絡節(jié)點,為提高政府整體治理流程提供了新思路。

  二、比較視野:連接性治理的涵義界定

  連接性治理的思路最初來源于整體性政府(Wholeof-Government)的理念,借助信息技術等戰(zhàn)略工具促進政府公共服務創(chuàng)新,并進一步拓展了整體性政府的范圍與邊界。所以,首先需要在整體性治理的基礎上探討連接性治理的涵義。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以整體性治理為價值核心的整體政府改革已在世界范圍興起與發(fā)展,不同國家的整體政府改革目標被賦予不同的名稱。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稱為整體型政府(Whole-of-Government),加拿大命名為水平政府(HorizontalGovernment),美國則冠以協(xié)同政府(CollaborationGovernment)。伴隨整體性治理的實踐,不同學者從不同視角對整體性治理的解釋框架予以理論上的闡釋。例如,TomChristensen(2001)等[3]從結構、文化和迷思3個角度對整體政府進行闡釋。從結構的角度,整體政府被看作是有意識的組織設計或結構重構,目標是促進各政府組織更好地團結協(xié)作;從文化和制度視角來看,組織的演進過程是對內對外壓力的雙向適應過程,形成獨特的、制度化的或非正式的規(guī)范和價值;從迷思的角度,從迷思、象征、時尚等方面來看待改革及其主要概念。??怂梗?002)[4]指出整體性治理就是在政策、規(guī)則、服務供給、監(jiān)控等過程中實現整合,整體性治理體現于不同層級或同一層級內部,不同職能間,政府、私人部門與非政府間等3個維度中。TomLing(2002)[5]從實用的類型學出發(fā),將整體性治理的實踐分為“內、外、上、下”4個維度?!皟取敝附M織內部的合作,即新的組織結構形式;“外”指跨組織部門的新工作方式;“上”指對上承擔責任,組織目標自上而下設定,即新的責任和激勵機制;“下”指新的服務供給流程。綜觀學界的研究成果,盡管論證視角各異,但整體性治理具備一個總體特征,即強調制度化的跨界合作。整體性治理框架應該是一個復合體系,既包括組織結構的聯(lián)合,也包括組織運行機制的整合;既有政府體制的改革,也有制度化或非制度化規(guī)范、文化和價值的形成[6]。

責任編輯:admin